最近50年,根据气象部门统计,我国暴雨日数每10年增加3.8%,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更是增加了城市的暴雨强度。同时,城市建设也导致径流总量增加、洪峰流量加大,城市内涝风险加剧,如何用新技术来应对城市安全风险?
在今天(7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上,全国城市安全专家们提出的不少问题引发了参会专家的热议。来自全国的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复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创新进行探讨。
当下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新兴技术迭代演进,城市系统面临的复杂性风险呈现多维度、跨领域、高动态特征,传统应急管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风险感知、预警研判、协同响应与韧性恢复提供了全新范式,同时也催生了技术伦理、数据安全与治理效能等深层议题。如何依托智能技术重构应急管理体系,已成为全球的核心关切。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谈到,现在城市安全风险正呈现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特点,而且影响更加广泛。
尤其是特大城市,面临自然灾害特别脆弱。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加,灾害极端性和不确定性加大,小灾引发大灾并形成灾害链很常见,加快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尤其重要。而且,调查显示,全国“头顶一盆水”的城市,即上游有水库的城市差不多占全国城市数量的25%左右,这尤其考验城市安全风险的应对水平。
尤其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链相互依存,城镇化加快,城市人财物高度集中,灾害链延长、风险增加,使得灾害防范应对的难度加大,如果缺乏必要准备,灾害影响危害后果将会很大。
郑国光透露,在过去几年中,国家有关机构组织了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第三方机构等500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依靠科技手段,完成了城市灾害的普查调查工作,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83.67亿条(项),建成了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1+10+32”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他提出,要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构建城市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城市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安全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国城市安全风险防范中,各类大模型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如何加强科技创新,构建城市安全科技创新体系,还需要多部门携手。
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谈到,城市安全的新风险正不断出现。而面对这些风险我们的认知程度低,应对经验少,管控挑战大。比如,新技术带来的城市安全风险。就以2018年uber自动驾驶汽车撞人致死为例,这也是全球首例类似事故,为城市交通安全风险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新材料发展带来的微塑料的可吸附与释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生态风险。新能源发展带来的城市灾害,比如2021年北京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因热失控发生火灾爆炸。新业态带来城市安全风险,比如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引发数据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
他谈到,我们目前应对城市安全问题仍然有四个准备不足,即思想准备不足、组织准备不足、科技准备不足、物质准备不足。其中,既有认知不够带来的,也有技术发展不够和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不完善所带来的。如何推动城市的系统安全需要专业人士仔细研究。
这次会议还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外方专家,加速推动应急管理的深度国际交流。同时,在长三角应急管理一体化背景下,本次论坛还特设长三角应急管理论坛,围绕“智慧‘应急’,共筑城市安全防线”开展研讨。
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